武义是“后陈经验”的发源地。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刻学习领会习关于“后陈经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谋深做实“全过程监督”文章,系统推进“后陈经验”理念深化、制度集成和实践探索,推动基层监督融入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县纪委县监委、县委宣传部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后陈经验”村务监督优秀案例栏目,展示“后陈经验”在武义开花结果的生动图景。
早上8点,履坦镇履三村党支部副书记、村监会主任徐国良早早来到办公室。像往常一样,他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翻开笔记本,详细记录当天老年食堂的采购支出费用。在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满了一年来食堂采购的食材名称、数量、金额等内容。
履三村是个大村,现有常住人口1700余人,7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10%左右。这些老人中,存在着大量空巢、独居、高龄等情况,很多儿女难以时刻照料在侧。
村里的事,村民们商量着办。2012年,履三村召开村民大会,大家一起协商解决老人们的“吃饭问题”。
要不要办“老年食堂”?运营的场地放在哪里?是免费还是收费?经费怎么解决?菜谱按什么标准?大会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意见。在村监会全程监督下,村民们集思广益,最后通过了协商方案,决定对党群服务中心旁的闲置房屋进行装修,改造成老年照料中心,供应一日三餐。村里70虚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免费吃饭。
“美好蓝图”有了,但要变成“美丽现实”,并不容易。食堂的装修工程、工作人员的招聘、食品的采购和储存,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从老年食堂筹办开始,村监会主任徐国良事无巨细都亲自盯着,重点围绕“财务公开情况”“资金规范使用”“食品安全监管”等关键环节开展督查,并制定了联合采购、每日报账、随机抽查等一整套监督机制。
食堂里窗明几净,每顿两菜一汤荤素搭配热气腾腾,生日时还会贴心地为老人们专门准备一碗可口的“长寿面”。在村监会的全过程监督下,履三村老年食堂开启了老人们的幸福“食”光。在老年食堂吃饭的老人,基本稳定在130多人。但时间长了,吃的人多了,“众口难调”的问题也日渐突出。“有人嫌菜太咸,有人嫌菜太淡,有的人说大米都发霉了,有的人说菜不新鲜。甚至有人说我们村干部在采购大米和肉菜的时候吃回扣,买的都是菜场里的菜脚。”履三村党支部委员郑天美话语里透着些许委屈和无奈。
既然大家还有意见,那就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让群众也来监督。经过老人们推举,79岁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李章生成了老年食堂的“群众监督员”,参与采购等重点环节的全过程监督。
每天清晨,李章生跟着郑天美和食堂厨师徐月珠,三个人一起去买菜,甚至走进田间地头“从源头采购”。食堂花销的一分一厘,都在“周三服务日”由村监会主任公开“说账”,在村务公开栏里公开“晒账”。为了方便大家查账,还开通了华数电视“三务公开平台”,村民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在电视上看到,每笔支出都一清二楚。此外,对于不方便或者不愿到“老年食堂”吃饭的70虚岁以上老人,在村监会的监督下每月发放175元钱补贴。
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和村监会的“保姆式”监督下,履三村的老年食堂从2012年开始,已经整整办了12年个年头,而且生命力越发旺盛。对村里的老年食堂,老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直言这是村里老人的“幸福食堂”。
“吃了10多年了,每天都来吃,饭菜很好吃,每天都不重样!感谢党和政府!”93岁的村民陈子文,虽已耄耋之年,但老人耳聪目明,话语洪亮。说起村里的老年食堂,老人略微有些激动。
原标题:《【“后陈经验”村务监督优秀案例(五)】履三村:“幸福食堂”的常青之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和记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