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定制咨询热线+86 0000 88888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和记官方钢结构岗亭生产公司

邮 箱:tjspb.com
手 机:13988888888
电 话:+86 0000 88888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经济开发区

浙江持续十年实施“千万”工程成就万千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2024-10-02 20:25人气:

  新华社杭州5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何玲玲、王政)江南奇秀,最美乡村。春末夏初,行走浙江大地,一道道旖旎清丽的乡村风光连成片,宛若诗画江南。

  2003年,浙江省委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揭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十年来,浙江连续三届省委持之以恒推进,并顺应百姓期待不断丰富内涵,广袤农村发生着美丽蝶变:村容环境整洁优美,农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均等……“千万”工程的浙江实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脏乱差”一度成为中国农村形象的代名词,“乡村成了回不去的故乡”。而如今,浙江足可为自己的美丽乡村自豪。

  “风生水起,水如月;春色青青,春色来……”《山水黄公望》展现的美景取材于富春江畔的农村。但十年前,这里的农村垃圾乱放、污水乱排,村容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变化来自于一张蓝图。2003年,浙江省委描绘了村容整洁、村美民富的浙江美丽乡村图景,开始实施“千万”工程,即“用5年时间,对全省一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一千个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河道洁化等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打包”,富裕而“丑陋”的农村面貌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2003-2007年,浙江完成建设“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

  “千万”工程改变了万千农村面貌、惠及千万农民。浙江适时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在村容环境整治基础上,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与此同时,推进乡村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建设,将生态文明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家园。

  一张蓝图绘就,一届一届接力。十年来,浙江先后投入1200多亿元资金,千方百计抓好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湖州安吉被称为“中国大竹海”,竹海深处大溪村古朴民宅的青砖绿瓦掩映在群山之中,游人络绎不绝前来领略美丽乡村风采。“自然景致独特,村容环境美丽,让大溪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村民翁建英说。

  一个个大溪让安吉美丽乡村由点到面、由盆景变成了风景。2012年9月,安吉县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这是中国自1990年参与联合国人居奖评选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县。“我们正以美丽乡村为抓手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湖州市市长金长征说。

  “美丽乡村是所有百姓的期待,因此在投入、规划、建设上全覆盖,不造盆景。”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章文彪说。如今,浙江的美丽乡村点连着点、串联成片、千村千面。

  截至2012年底,浙江完成2.6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整治率达到89%,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和记平台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2.5%。

  “农村环境整治是基础,要常抓不懈,同时也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章文彪说。

  十年来,浙江农村的社区医院、邮局、阅览室等公共服务机构纷纷建立,制约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短板”正在补齐。目前,全省公路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实现“村村响”,用电实现“户户通、城乡同价”,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

  村庄美了,致富的路更宽了。村美民富,浙江城乡融合步伐坚实有力。2012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52元,连续28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7:1,远低于全国平均数。

  十年硕果累累,探索仍在继续。2011年,浙江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率先探索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以民为本、不断满足百姓期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十年前,“千万”工程始于农民对美好村容环境的期待,十年来,每个项目、每项改革,听取农民建议,尊重农民选择,“农民是美丽乡村的主人”。

  行走在浙江大地,各地引以为豪的不是经济有多发达、城市建设有多宏伟,而是空气有多好、景色有多美、乡村有多亮。

  观念的转变自于推进蓝图的决心。浙江每年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十年来从未间断。“只要符合农民利益,就要一抓到底、矢志不渝,不见成果不罢休。”

  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以生态旅游著称的遂昌县,许多农村发展起了休闲观光旅游,“为了金字招牌,吸引游客,村民自觉保护环境。”遂昌县副县长叶照辉说。

  在改造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浙江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农村“三资”等方面改革,城乡之间的无形之“墙”逐渐被推倒,农民富得长久、农村美留得住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86 0000 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