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静安法院成立旨在激发青年干警调研兴趣、提升调研能力、凝聚调研合力的青年调研团体——“静研社”。在首次调研活动中,与会社员就如何开展案例调研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分享了经验方法。
我们常说“调研是高质量的审判,审判则是调研的实践应用”。关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案例调研工作,我想通过三组反义词来谈谈。
题目选对,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选题时可以按照以下路径来理清思路:即在真实的审判实务中发现问题,将问题拆解聚焦变成论题,再放入学术研究的环境中进行文献梳理,评估研究问题是否有价值和意义,最终确定自己的选题。需要注意的是,和记平台再小的问题都有具体表现、背后成因和价值冲突,我们可以在充分论证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再提出解决措施和规范细则。
首先,调研文章的实质是解决审判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意味着我们围绕真实问题所研究的内容也必须是真正实在的“干货”。其次,调研文章的内容要求我们的思考富有逻辑,从制度现状、存在问题、背后原因、解决办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完整、充分的逻辑论证。第三,写调研文章是没有套路、没有固定结构的,我们可以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去展开和搭建框架,不存在所谓的万能模板。
除了CNKI以外,还要通过裁判文书整理案例,比如最高院、最高检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尤其是研究其中的说理部分。其次,可以多关注法学类的公众号,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民商事裁判规则”等等,另外,上海高院和中院的公众号也非常重视类案研究,对很多重点难点的审理规则作出归纳总结。最后,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展现文章内容,比如使用思维导图帮助自己厘清头脑风暴的内容,利用图片、表格、结构图等展现研究结果。
一个好的案例是最鲜活生动的法条,也是最深入人心的法治课。它可以指导审判实践,为我们处理类案提供指引和帮助,促进适法统一;它可以为填补法律空白、细化法律规则、制定法规政策等提供参考和借鉴,丰富我们的法律体系;经过广泛地宣传,它还可以更好地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更有效地引导群众的行为。
想要做好案例工作,首先要“心动”。“心动”是指平时就要留心工作中遇到的案件,内心始终保持对于案件的敏感,善于发现案件中的特点与亮点。如果等到案例评选活动开始后,再回过头来寻找合适的案例,经常会无功而返。好的案例往往需要用心培养,必须“有心栽花”方有可能“静待花开”。
“行动”就是要努力挖掘案件中的更深层次的价值,不可仅停留在解决个案纠纷的层面。如重点关注案件争点是否存在法律规定空白、法律适用不明等情况,案件处理是否存在重大社会影响的情形,是否属于疑难复杂、新类型或新情况。一旦发现案件存在这些情形的,在处理时就一定要倍加用心,不仅要做到事实清楚、结果公正,更要准确适用法律,明确类案的裁判规则。
当然,如有好的案例,一定要积极参与申报各类案例的评选和征集工作,争取入选,使案例的效果和价值最大化。最高院层面有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和年度全国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上海高院有参考性案例、年度优秀案例和精品案例以及各类典型案例的评选和征集活动等,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并参与这些活动。
案例工作是总结审判经验、促进适法统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作形式。结合平时工作经验,我认为做好案例工作可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在平时的办案过程中,要注意训练一双发现案例的慧眼,例如发现某一类型的案件数量明显增加、某一类型的案件处理争议较大、某一类型法律问题对应的法律规范存在空白等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往往存在社情变化导致矛盾增加、法律适用难点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挖掘案件价值的过程,也是将案件淬炼成案例的过程。
写作是锻炼思维和文字能力的良好途径,只有勤动笔,才能有效地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巩固所得,深化思考。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可以将办案过程中阅读过的案例分析、会议纪要等资料收集起来,将自己的点滴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定期汇总梳理,就某一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形成文字。
在案例调研工作中应当多交流多学习,汲取他人长处,弥补自身短处,将前辈、同事的优秀经验做法与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磨炼调研技能,才能更好地寻找案例、发现亮点、总结思路,从而提升调研水平,促进成果转化,让调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审判实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