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定制咨询热线+86 0000 88888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和记官方钢结构岗亭生产公司

邮 箱:tjspb.com
手 机:13988888888
电 话:+86 0000 88888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经济开发区

【江淮晨报】高校图书馆凝聚智慧 联结时代的精神地标

发布时间:2024-10-06 14:12人气:

  和记官网60多所高校林立,让“科教名城”合肥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而蕴含在每一所高校内的图书馆无疑是师生教育、学校精神、城市品质形成的重要一环。那里,有丰富的馆藏,有优雅的环境。一座座高校图书馆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12月20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新馆”)正式开放的日子。伴随它的开放,集聚智慧与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向人们走来。

  学校目前拥有东区、西区、南区、高新区4座图书馆,建筑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东区17000、西区18587、南区6196、高新区39000),另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内还开设了一座小型图书馆。

  不同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偏重于培养人才和科研创新。“高校图书馆的定位更像是学术支持机构,业务模式和日常各项工作也都紧紧围绕高校的教学、育人、科研、创新这几条线展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宁劲介绍,高校图书馆一方面通过对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学术文献保障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对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展览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打造,为师生提供学习、研讨和创新的场所。

  根据统计,目前,学校共建设阅览自习及交流研讨座位8000多个,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28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包括4万多册的特藏、再造善本等。

  正在逐步开放的高新馆位于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内,与中科大先研院综合楼遥遥相望。用地东侧为正在建设的高层科研楼群,南侧为已建的师生活动中心,西侧为已建的景观水系及学生生活区。

  “从2017年开始设计到现在,高新馆整个工程差不多完成了,建设配备了3000多个各类座位,满足师生们的差异化需求。”宁劲介绍,高新馆今年11月30日开始试开放,目前一至七楼已对师生开放。按照工作计划,12月20日这一天,八楼和九楼的书库正式对师生开放。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品质,助力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心工作,高新馆为师生准备了66间风格迥异的研修室,具备自修和研讨等功能。据宁劲透露,中国科大图书馆一向重视智慧管理,研修室采用网上预约及自助门禁管理系统,以使其更好服务于广大师生。

  走近高新馆,“科大红”映入眼帘,独具一格的色彩基调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熟悉中国科大校史的人都明白,它延续了中国科大既有校区传统,呼应先研院建筑色调,传承学校深厚人文底蕴。

  整体看去,红砖色调呼应中国科大校园文化——红专并进,科教报国。建筑的外立面采用砖红色弧形穿孔铝板与超白彩釉玻璃幕墙组合的手法,塑造了具有传统韵味和现代精神的建筑形象。弧形穿孔板形如竹简,徐徐展开,有效改善室内热工环境的同时,丰富建筑光影变化效果。

  俯瞰则别有一番景致,楼顶超白彩釉玻璃如同宣纸,过滤直射强光,使室内自然光线更为柔和均匀。彩釉涂层使玻璃具有脂玉般的质感,使建筑形象更为温润文雅。不仅如此,顶部采光天窗使漫入的光线柔和均匀,为阅读者创造绝佳的阅读体验。

  “高新馆是高新园区图书教育中心的一部分。图书教育中心采用简练的‘塔、院、庭’形态,呼应现有环境风貌,打造具有标志性和人文气质的园区核心建筑。”宁劲介绍。

  行走在高新馆,质朴的红砖墙面和秩序井然的清水混凝土结构,渲染出一座富有科大气质的礼仪殿堂。拾级而上,空间愈发开阔。中庭宽敞的空间为师生交流学习活动打造了舒适温馨的空间。透过玻璃幕墙,外界良好的景观视野和室内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很难不激发起读书求学的热情。

  12月17日午间,走进位于翡翠湖畔的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正对着东大门的“文典阁”主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便是2007年建成的安徽大学新区图书馆,与黄山路上的安大老校区逸夫图书馆互相补充。

  “安徽大学是1958年在合肥复建的,当时就建成了图书馆,位于黄山路校区里的一栋楼,后来转给了档案馆使用;2002年,黄山路校区建成了逸夫图书馆,馆藏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2007年安大在经开区建成磬苑校区,我们所在的这个图书馆当时也随之投入使用,馆藏面积大约在4万多平方米。”梳理历史发展,安徽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彭少杰感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是如此之密。

  彭少杰说,当时新馆建成时,这里一度曾是安徽高校内体量最大的图书馆,不过后来被安徽农业大学新建的图书馆赶超。

  时至期末,研考临近,安大图书馆内一早就来看书、复习的学生不在少数。“为了让更多研考生有一处学习的空间,我们也开放了很多公共区域,摆放桌椅让学生们能安心复习。”他说,为此,图书馆的开馆、闭馆时间也稍微延迟。

  “这里以安徽大学首任主政刘文典之名为名,始称‘文典阁’。”彭少杰介绍,一方面,可令后辈后学铭记先贤创立之功德;另一方面,“文典”乃文献典藏之省称,与图书馆功能一致。图书馆称“阁”,与古代四库之“文渊阁、文昌阁、文澜阁”等相仿,也能体现学术流传、渊源有自。

  从安大磬苑校区东门往里走,“文典阁”竖立着一尊铜像。“这尊铜像就是刘文典先生,也与背后的文典阁遥相呼应。”彭少杰介绍,1927年9月到1928年12月,是刘文典在安徽大学的时光。虽然时间不长,但作为安徽大学的主要创办人,这期间可以说是刘文典人生中的一段丰富经历,也是安徽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

  1927年,刘文典受安徽省主席陈调元推举返乡主持安徽大学筹建工作,并在1928年主持全校校务工作。

  “刘文典于1889年出生在合肥,幼年时在读私塾的同时就学习英文、生物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18岁那年,他应聘到芜湖公学,与陈独秀、刘师培等同校执教。”为了纪念刘文典,图书馆一楼左手边还专门建立了一处“刘文典纪念室”。纪念室内,以图文及实物的形式充分展示了刘文典辉煌传奇的人生。

  从古时的“藏书阁”到如今的图书馆,书籍像隐形的知识网一样不断造福着世人。而高校图书馆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方学习天地,更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源补给着师生的精神世界。

  冬日暖阳下,走进位于新站区少荃湖畔的安徽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恢宏大气的图书馆映入眼帘。随着遍地金黄的银杏叶拾阶而上,满眼皆是苦读少年。始建于1959年的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60余年间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1959年建校时,我们的图书馆就一同建立。到2000年时,原安徽省医药学校图书馆并入,到如今已经有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历史。”谈及学校图书馆的建设过程,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程新如数家珍。

  他介绍,目前,学校图书馆由少荃湖校区图书馆和梅山路校区图书馆组成,总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图书馆现有中医药库、文学书库、自然学科书库、善本书库、普本书库、民国书库、样本书库等各类书库和阅览室共计26个,为全校师生提供的阅览座位达到3000席。

  在馆藏方面,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和发展,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0余万册、纸质期刊1000多种。

  “我们图书馆还建有国家标准化的古籍书库和全省首家古籍修复室,古籍藏量3.3万册,藏书宏丰,馆藏中医药古籍数量居华东第三位、全国第八位。”程新介绍,其中,四部中医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0年,更获评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近年来,校方还创新举措,通过多样活动让古籍“活化”。比如,对“古籍数字化”保存、专人定期进行修复等。

  对于一所中医药学类院校来说,图书馆馆藏的古医书无疑对学生了解、研究中医药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意义。那么,如何让古籍尤其是古医书贴近学生?安徽中医药大学不断探索创新。

  12月1日,一场“中医古籍宣讲活动”及“古书制作”活动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一楼大厅内启动。来自各院系的3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装订一本本古籍书本。

  “每年,我们会举办两次‘制作古书’的活动以及‘古籍科普’活动,在全校征集对古书制作有兴趣的学生,再通过古籍部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古医书以及古药房。”据安徽中医药大学古籍部主任邓勇介绍,通过这些参与活动,让大学生们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时至冬季,柳叶转黄。一片湖水之上,映衬着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它,就是位于南雁湖畔的合肥学院图书馆。

  要畅谈这所“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学校,不得不提及“合肥联大”。它曾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如今,这里更是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坚持服务地方、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和需求,多年来合肥学院为合肥及安徽发展贡献大量应用型人才。

  “合肥学院图书馆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图书馆、合肥教育学院图书馆和合肥师范学校图书馆合并而成。历经变迁和发展,现只有南艳湖校区一个馆舍,在全新的基础上建成并于2010年9月投入使用。”合肥学院图书馆馆长肖厚荣至今记得,当时新馆建成时,其体量在安徽高校图书馆中首屈一指。

  根据统计,合肥学院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是一个功能齐全,布局紧凑,分区明确,流线清晰便捷,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的现代化图书馆。为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办馆理念,图书馆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和人、机、书一体化的合理布局。

  “目前,全馆现有印刷型图书143.97万册,电子图书148.45万种(册)(截至2020年12月31日);现刊842种,电子期刊3.4万多种,外文图书37402册,外文原版期刊合订本81种;拥有各类数据库50个。”肖厚荣介绍,近年来,图书馆为服务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为地方文献的保护、传承和繁荣做贡献,图书馆汇集地方特色文献,进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目前构建了李鸿章、庐剧、刘铭传和包公四个专题,汇集相关专题的人物生平史迹、研究文献、研究团体工作进展及相关视频等内容。

  “一方面,我们通过设立咖啡吧、阅览室等举措拓展师生阅读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创新开展阅读模式的多样化及推广活动。”在肖厚荣看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不断进步,如今,师生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多元,而纸质书本的阅读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无论是电子书、线上听书等方式,都是坚持阅读的全新方式。”

  为了给师生们更多阅读模式,2020年初,合肥学院图书馆还创新推出了“博看听书”“云图有声”等多样化“云阅读”空间,并且大受师生们的欢迎。据统计,目前图书馆利用线上资源进行阅读打卡,点击量已超过15万次。

  此外,图书馆还在一期校园设立综合阅览室,满足一期校园师生阅读现刊和返还借阅图书的要求;在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自修室晚间开放时间从10点延长至11点;利用图书馆空间,支持学生创业(咖啡吧、复印室、校园书店等)。近期研考临近,图书馆内也开设考研自修室,满足广大考研学生的需求。

  “为了满足学生读书的需求,10月15日开始,我们还将图书馆第三自修室设置为专门的朗读室,师生们可以在开放时段拿着书本来大声朗读。”肖厚荣介绍,通过这一方式,极大拓展了图书馆的阅读空间和阅读形式。

+86 0000 88888